中国养护网 - 养护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新闻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闻资讯 > 养护阳气强体质,为全年健康打好根基!
9.biz | 商业搜索

养护阳气强体质,为全年健康打好根基!

信息来源:yyyooo.com   时间: 2024-05-14  浏览次数:12

  

如今冬去春来,曾经那股使万物闭藏的冬令之气已悄然离去,此时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新的开始——立春现已到来,虽说此时天地之间依旧余寒不断,但这余寒之中却已是增添加了许多生机之气与抒发之性。

  

  值此春消冰雪,寒气将散之际,正是“一年之始计也。”但往往一年之计的开始,是必须要依仗身体的健康,因此从立春以后,大家就要尽快着手将自己的健康根基给打好,给打牢。

  

立春往后,这五味要记得多吃!

  现在人受这春季疏散、生发的季节之性的影响,所以这段时间内人体的阳气也会开始逐渐“升发”和“旺盛”起来,但是同样天地之间增强的可不止人体中的阳气,亦还有日益增多的邪气。因此春季养生决不能像冬天那样守着自己的一亩二分地就行,要想养好,还得让自己主动去接触到在自然之中的那些饱满的春令之气。

  

  而春季之中,内里春气最饱满,最能被我们吸收的,除了食物,还有谁呢?

  春补第一味:鲜笋

  看到“笋”,很多人会好奇,毕竟如今春初,气性尚且寒冷,自然中的阴气也暂未消除,此时吃笋,会不会受到鲜笋寒性的影响?

  

  其实大可放心,早在很久之前,古人就发现即便笋性寒,但是好在鲜笋正有“其味甘,能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的食效,因此早春食之,正可以借此来达到疏散肝气的目的。

  

  而且在科学的角度来看,鲜笋中所富含的膳食纤维及各类植物蛋白,正是人在春季最适合摄入的营养元素,加之鲜笋正与现代饮食中低脂肪、低热量的要求极其吻合,所以鲜笋亦不失为春季的第一道头鲜。

  

  如今立春过后没几天,老话就曾说过此时:“立春笋鲜,神仙难换。”为此一旦错过,想要再次尝鲜,那么就得再等一年了。

  春补第二味:韭菜

  韭菜因为有着能温补阳气的食效,所以在民间一直有着“起阳草”的美誉。此外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亦盛赞过韭菜的食性,李大夫认为这韭菜乃“肝之菜”,而春为“青木帝,主肝气疏散。”所以春多吃韭,准能没错。

  

  加上现代科学研究现实,韭菜内部富含膳食纤维、各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常吃可以预防会在春季频繁出现的便秘和血管不畅的问题。

  春补第三味:黑豆

  现如今春生万物长,一切皆处萌芽之中,因此早春食芽正好顺应自然养生之理,但此处的“芽”并非单纯指豆芽或蔬菜的苗类,在古人的理解中,很多的豆类如豌豆、绿豆、红豆、黑豆,其实也是“芽”食中的一种。

  

  其中最适宜当下食用的,自然唯黑豆莫属,原因有二:其一、早春虽至,但是气候仍有晚冬寒冽之气,因此这时多吃黑豆便可补足冬季肾水最后的养生“尾款”,进而使人体能更加适应好春季的疏发之性;其二、现在市面上的黑豆,多产于金秋十月,因此这批已是“历金秋,熬酷寒,迎早春”的黑豆们,其内部的涵养之性正处于顶峰的状态中。

  

  诚如古人所言:“黑豆性温,味甘平,能入心、肝、肾经。”其中心为夏季之官,而肾为冬令之臣,肝则为三春之师,所以春食黑豆,便可达到“承前启后”使“冬得养,而预于夏”的养生作用。

  

  再者,《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亦道:“常食黑豆,可百病不生。”究其更深层科学原因,正在于黑豆之中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各类脂类和微量元素。

  说完了黑豆卓越的食效,那么日常居家我们又该如何去吃对这个黑豆呢?其实黑豆吃法主要分一干一湿,先说湿的,就是打成豆浆来喝,做法如下:

  首先准备黑豆200克和清水800毫升,以及一小份白砂糖。

  

  第一步先将黑豆洗净,然后用温水浸泡一晚,之后便将黑豆连其所泡之水一同倒入搅拌机内,打磨两分钟左右,将黑豆碾磨为末即可。接着就可以用漏网将豆浆豆渣过滤开来,然后将豆浆放入砂锅之中,大火煮至沸腾即可关火取用,喝时记得加入白砂糖以调味。

  

  当然剩下的“干”吃黑豆,便是把这个剩下的黑豆渣给煎着吃,其做法如下:

  收集好黑豆渣后,准备好半碗面粉和一茶匙约5克的盐,半茶匙的胡椒粉及一两滴香油,首先将豆渣、面粉混合搅拌在一起,待颜色均匀以后便可加入盐、胡椒、香油作为调和。

  

  待调和完毕后,便将平底锅倒油烧热,然后用勺子乘出豆渣饼在锅中摊开抹匀,然后煎上一分钟即可翻一次面,等两面煎的焦黄时便可食用。

  

  春补第四味:香椿

  因为香椿自带了一股十分特殊的香味,所以在古人眼里,多吃香椿可以加强人体的疏通作用,以使阳气能顺畅地在体内生发开来,另外古籍中的香椿还有着“醒脾开胃、行气祛风、提神醒脑”的优秀食效。

  

  春补第五味:生姜

  有一物那是秋吃防霜冻,冬食能取暖,春进寒不怕,夏用赛丹参。这便是姜,说起姜,那可是伴随着我们历经了千年的食物与调味料,正如古人所云:“姜韭者,食不可缺也。”甚至在古时的高端宴席上,这姜还是必须出场的菜品,这不孔夫子就有:“陈不设姜,不食也。”和“不撤姜食,不多食”之说。

  

  或许今人会好奇为什么古人会对姜如此“情有独钟”?这其实是因为姜在古代不仅提供了辛辣的味觉体验,而且在从前那个嗜好各类脍、鲙就是生鱼片、生肉片的时代,多一味姜,就等于是身体之中多了一份被加强的脾胃之气。

  

  而姜的吃法,更是五花八门,其中苏东坡的《杂证》中便曾记载过一种“含姜食”是这样描写的:“钱塘净慈寺,有僧八十岁,其貌如童,乡人问其故,老僧云:‘无他,余服生姜四十载,故不老耳。’”可能是因为这名老僧的养生之方被人泄露,所以自宋代以后民间便有:“朝含三片姜,不用开药方”一说。

  

  接着此后千年,“含姜食”更是一路被发展成了“泡姜食”,而泡姜所用之材,便是产自江南的镇江陈醋,因为这泡姜食”是用醋泡腌制的缘故,所以它也有另一个大名,即“醋泡姜”。

  

  关于这“醋泡姜”的食效,时至今日都仍旧是养生界的传奇,而在这个传奇之中便有一位吃了近四十年醋泡姜的传奇人物,他便是路志正。

  早在2010年,路志正老爷子就曾参加过一个叫《中华医药》的电视栏目,在镜头前路老爷子在面对主持人问出自己为何长寿的话题时,一拍胸脯说:“因为醋泡姜,我即便现在高龄90,但仍有一颗40岁的心脏。”

  

  而除了路志正外,药食专家陈允斌也认为,姜是最暖脾胃的食物,但吃姜一定要在早饭时吃,这样效果方才最好。

  他给出的原因有二:一是姜是最擅宣发阳明经阳气的食物。而早晨7-9点正是人体气血流往阳明胃经之时,故而早晨吃姜正好可以生发胃气,促进消化。二是姜味辛性温,早晨吃可以加快血液流动,以使身体快速恢复清醒。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许多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糖、高血压等都与脾胃不好有着密切关联。所以常吃醋泡姜,对于三高、心梗等心血管疾病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注意:有形体消瘦、口干舌燥、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目眩耳鸣、舌红少苔等症状的阴虚火旺人群,不宜食用醋泡姜。

  醋泡姜特别适合:

  ·脾胃虚寒

  ·消化不良

  ·手脚冰凉

  ·春季特别容易感冒

  ·寒性咳嗽

  ·受凉胃痛

  ·没有胃口

  ·寒湿之人(有白苔重的人,吃了醋泡姜,舌苔变得史无前例的干净)

  ·痰湿肥胖之人

  强烈推荐每天早上和早饭一起吃。早晨7~9点正是人体气血流注阳明胃经之时,此时吃姜,最能升阳气,促进消化。而且一早上就胃口大开的感觉不要太好。

  

  早上就吃三片,酸的过瘾,辣的温顺。孔子也是爱姜之人。子曰:不撤姜食,不多食。凡事都不要过量。

  嚼一嚼,姜和醋的味道完美结合,很脆很香,一开始在喉咙这里,有一股热乎劲儿,慢慢顺到胃里,暖暖的,特别舒服,湿热质的我,吃了三天,也没有感觉到上火的迹象,醋的收敛功效果然厉害。

  因为太好吃,晚上忍不住又吃了两片,发散之力收敛,而不会有太多升阳兴奋的作用,晚上也睡得很安稳。(不过对于神经比较敏感的人,慎)

  姜吃完了,还会剩下一些醋,被姜加持过的醋,更加开胃、助酸、止痛。

  如果你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严重缺乏,或是吃的太过油腻的时候,腹泻的时候,都可以喝上一点,缓解不适。

  

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季早晨适合给身体来场“健康操”

  除了在食物方面下足功夫外,在日常的活动中,我们也应不能落下太多,毕竟万物在于运动,健康在于行动,下面就科普一套适合早起时做的简易快速健康操给大家:

  第一招:轻敲虎口防感冒

  

  第二招:侧击手掌健筋骨

  

  第三招:手腕互搏强心肺

  

  第四招:十指交叉解麻痹

  

  第五招:拳击掌心缓疲劳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养护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