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胡小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1月27日凌晨,室外气温低至-5℃,宁(南京)安(庆)高铁芜湖站场昏黄的灯光下“星光”闪烁,7名来自中国铁路上海局芜湖工务段打磨工区的高铁养护工正在对线路道岔设备进行廓形打磨。他们需要在4小时的“天窗修”时间,完成宁安高铁芜湖站2组道岔、近百米的廓形打磨任务。

通俗地说,廓形打磨是指修理钢轨与车轮子接触面,进而延长钢轨使用寿命,让列车运行更平稳。
2020年,宁安高铁运行速度由时速200公里提升到250公里,芜湖工务段随即成立高铁钢轨打磨工区,7人团队承担着宁安高铁近500公里线路的打磨维修工作。据统计,2022年春运期间,宁安高铁平均每天有44趟列车运行。
1月27日0时15分,正式开机打磨前,33岁的副工长杨俊打开廓形测量仪,对钢轨廓形进行测量,采集钢轨廓形数据,为下一步打磨做出数据参考。

杨俊说,廓形测量是一个精细活,不仅要保持廓形仪与两股钢轨垂直,还要时刻注意钢轨是否有肥边(记者注:列车反复压钢轨,会让钢轨顶面两侧产生压溃变形),作用边弧度测量允许误差不能超过0.5度,几何尺寸检查误差不能超过0.1毫米。多年的钢轨打磨经验,让杨俊拥有一项“特殊”技能,他能够凭借移动测量仪的手感,判断钢轨肥边的位置和大小。在道岔的岔跟部位,1997年出生的宁慧强趴在钢轨上。为了更准确地判断钢轨光带位置和轨面伤损情况,他脱下劳保手套,用手指触摸钢轨并来回滑动。钢轨通过手指传导来的寒冷,让他呼出一团团白气。0时38分,钢轨廓形数据采集和工作量调查结束。工长王勤和杨俊分析钢轨廓形数据,制定打磨方案,并用石笔在钢轨上标出打磨区间、打磨角度和打磨量。胡硕和汪光义都是1995年出生,也是同时参加工作的,两人在区间内往返打磨,火花均匀,步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十足,一个区段20多次的往返作业没有出现一次失误。“钢轨廓形打磨必须严格遵守‘少量多次’的打磨原则,一个往返调整打磨机角度为2度至4度。”王勤说,打磨作业是不可逆的,对行走速度、一次打磨量和打磨角度都有严格要求,一个50米的打磨区间,平均每个人要走2000米左右,至少需要1小时。
“每天都有几十列时速超过250公里的高速列车轧上钢轨,钢轨的压力可想而知。保证这些钢轨没有隐患,就是保证乘客的安全。”车间主任程存昱说。凌晨4点,“天窗作业”接近尾声,夜空重新恢复宁静,养护工对工具进行清点。他们从夜色中走来,在天明前退去,用点点“星光”默默守护归乡旅客。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